郁羽

🌱studyaccount🌲🌳🎄
🌾Forest | Notion | Habitica
✍UX_Designer | English_Learning👄
👹🙂🙄🤬😜🤓😪😡🤪🤯😤🥵😆😚👿

关于李健

‌我想保护自己的时间,因为它能带给你的好处终究是小于它浪费的时间。现在通讯工具会让所有人的时间碎片化,当需要专注的时候都变得不可能了。


‌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稍微熟悉他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把更多的空闲时间放在了看书上。


他喜欢慢生活,每天以一杯气泡水开始,一天两顿饭,因为他晚睡晚起(凌晨两点睡,早上十点起)。然后喝喝咖啡,下午再品茶。空余时间就弹琴,弹着弹着灵感来了,就写一下歌。其余时间就看书和运动。


有人说他不食人间烟火。他自己第一个反对:“不食人间烟火那都是假象,谁不食人间烟火?人就要做人的事情过属于人的生活,包括你所呈现出来的弱点,不好的一面。我享受普通人拥有的权利和快乐。


我喜欢可控的生活,我喜欢隐藏在生活里,我喜欢旁观者。如果天天都给你排特别满,像催命似的,那不是我喜欢的状态。


他和歌迷之间也维持着一种距离感。他用“听友”来替代“歌迷”这个词。在他的观念里,没有遥不可及的明星和后面苦苦追星的粉丝,只有平等的歌唱者和听歌的朋友。


比如说你是一个文人就该保持健康的体格,经常锻炼,你是一个运动员就应该多看书,你的工作是面对人群,在生活中就要远离。


我觉得一个40岁的人,变得大腹便便,开始秃头,肆无忌惮地光着膀子上街,这是我非常忌讳的。人可以变老,但要老得体面一点。


中国人最喜欢造神,而且喜欢毁神。


一个人有了名气,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创作者学会拒绝是一种自我保护。


李健认为,看书就要看一些让自己费劲的书,轻而易举能看懂的,可得到的营养非常少。


你做的很多事情在当时看来是没用的,但它像精灵一样,潜伏在某处,在你需要之时,它会出现、成长,然后帮助你。


李健的书架

  1. 《文学回忆录》

  2. 《1984》

  3. 《茨维塔耶娃文集》

  4. 《博尔赫斯全集》

  5.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6. 《安娜·卡列尼娜》

  7. 《风景与记忆》

  8. 《每个人都死了》

  9. 《眠》

  10. 重点推荐了《哈扎尔辞典》

  11. 又说有一本书得看很多遍,就出了科恩的传记《我是你的男人》

  12. ‌野夫的《丘陵之雕》这本诗集

  13. 北岛的诗歌传记《时间的玫瑰》

  14. 波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辛波斯卡的两本书被摆在了一起,分别是《万物静默如谜》和《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15. 一本宋琳和柏桦描绘故去诗人张枣的《亲爱的张枣》,是一本揭露诗人内心的书籍,非常被诗歌界推崇。

  16. 《伪所罗门书》《文学回忆录》木心

  17. 还有卡佛的《大教堂》

  18. 凌志平的《中国的新革命》

  19. 熊培云的《这个社会会好吗》

  20. 《渴望生活——梵高传》

  21. 《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

  22. 台湾作家史作柽的《史作柽的六十堂哲学课》

‌小说类,但仍然是冷门书比较多。

  1. 王朔的《我的千岁寒》

  2. 余华《灵魂饭》

  3. 本韩寒担任主编的多位年轻作家的小说集《去你家玩好吗》

  4. 当代女作家盛可以的短篇小说集《可以书》

  5. 可能很少有人会研读的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

  6. 还有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的,旅日华人燕子撰写的《这条河,流过谁的前生与后世》,内容主要是中日韩文化评论。

  7. 还有一本前苏联战地记者伊利亚·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

  8. 劳伦斯·布洛克的侦探小说《每个人都死了》


偏爱日本、俄罗斯作家作品


  1. 村上春树的作品,包括知名的《1Q84》全套以及不那么知名的《眠》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2. 李健还收藏了一本盐田米松的《留住手艺》,是一本采访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的书籍,内容非常伤感怀旧


读书的有用和无用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人们常问我: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我最近在读古诗,常惊叹古人奇崛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更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培养点看似无用的爱好,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用主义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警惕的。这一点从当今大学基础理论类专业的冷清与应用类专业的火爆可见一斑。我曾无数次听到类似的疑问:数学研究有用吗?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要知道,没有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些表面看似没用的理论,建构了今天的科技。


其实我读书并不多,但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尤其是经典作品。这是受到作家余华的启发,他是几乎不读畅销书的。如今各种出版物浩如烟海,而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你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检验哪些书是好还是坏。那些摆放在机场书店、火车站书店的五花八门的图书,多数看了会让人失望。但经典不会,无论何时翻阅经典,你都会满载而归。


人们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凭着兴趣阅读,有时也要强迫自己读一些费力的书,这样才可能有进步。作家马尔克斯每天强迫自己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入工作状态,实在写不出来东西,也要在书桌旁坐上两个小时。读书同样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强制。童话读起来毫不费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读童话,还是要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不懂、不好读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哈扎尔辞典》这类书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好读,但强制自己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对我个人而言,读书还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就如同写歌词我习惯于钢笔一样,我更钟情于纸质书。古人读书,讲究焚香沐浴、品茗闲吟,追求萧然自远、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对着电子屏幕一堆二进制的数字编码,我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工业气息。就像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还是有许多爱乐人搜集老唱片、音乐CD一样,仪式感让阅读悦目悦耳悦心,更有味道也更为神圣。


对全社会而言,目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的出版业数字庞大,新书源源不断,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是人均读书量很少的国家,远非一个文明古国所应该呈现的。原因何在?这值得我们深思。



   
© 郁羽 | Powered by LOFTER
评论(4)
热度(169)
  1.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